發布時間:2024-07-24 作者:江蘇瑞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點擊次數:236次
1
研究內容
抗擊腫瘤常規療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和中醫中藥治療等,針對腫瘤在器官組織、分子水平的靶點不同,新型的靶向治療可以將藥物輸送到目標腫瘤部位,減少藥物在正常組織的分布,提高藥物利用率。而實際上所謂的靶點受體也會頻繁地分布在許多非靶細胞/組織上。靶點和非靶點上的這種表達差異導致了具有靶點介導毒性的脫靶效應,從而抑制了抗體相關療法的臨床應用
為解決這個問題,西南大學藥學院李翀教授團隊基于非靶點和靶點之間的受體表達差異,提出了一種間接主動靶向(INTACT)策略,以克服抗體介導療法中的靶向毒性,研究成果題為“Overcoming the On-Target Toxicity in Antibody-Mediated Therapies via an lndirect Active Targeting",發表于Advanced Science(DOI:10.1002/advs.202206912)。
2
研究要點
INTACT策略的基本思路是使用具有適當受體表達的細胞膜囊泡去預結合抗體,這種具有適當受體水平的細胞膜被視為抗體或抗體介導的藥物靶向的預結合模塊,當其結合過抗體并通過循環作用到達目標后,不能被非靶位點的低表達受體替代,但可以在靶位點上競爭性地解離,由此可以過濾非靶位點上的相互作用,因為它們的受體表達較低。在結合競爭的背景下,與低受體表達細胞相比,受體數量增加了高受體表達細胞在配體識別和選擇性結合方面的優勢,因此,通過競爭性結合可確保抗體藥物在靶點的按需釋放,通過優選的結合減輕正常部位的靶向毒性。該策略在CD47抗體上得到驗證,在一系列動物模型(包括人源化PDX模型)上實現了其臨床關注的血液毒性顯著緩解,并伴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此外,INTACT策略被證明廣泛適用于各種系統,包括抗體、ADC和靶向遞送系統,為前沿抗體相關治療提供了一個完善特異性的潛在平臺。
3
研究圖文
INTACT策略示意圖:A) 具有適當受體表達水平的靶細胞膜完成抗體負載。B) INTACT系統將靶細胞與低受體表達的非靶細胞區分開來,避免了靶向毒性,提高了綜合治療性能。 圖中標識的是CD47抗體遞送系統,選擇CD47陽性細胞系(小鼠乳腺癌細胞4T1)作為靶細胞,用DSPE-mPEG2000修飾其細胞膜((形成PCM)),再包被到PLGA納米顆粒表面(形成PCM@NP),將CD47抗體結合到PCM@NP通過孵育,最終形成anti-CD47-PCM@NP。
Anti-CD47-PCM@NP通過間接主動靶向策略,在體外可有效地將靶細胞與表達CD47的非靶細胞區分開來。A)Anti-CD47-PCM@NP避免了RBC上CD47的封閉和隨后BMDM細胞的吞噬作用,因此規避了游離anti-CD47對RBC的靶向毒性。比例尺=50μm。B、C)流式細胞儀分析得出,PCM@NP和anti-CD47-PCM@NP在同靶4T1細胞(C)的結合過程中獲得了增強的和相當的細胞攝取,卻有效地逃脫了巨噬細胞(B)的捕獲。D、E)與CD47?/?4T1細胞(E)相比,存在CD47高表達的4T1細胞(D)時,抗體選擇性地與PCM@NP分離,可見PE抗體(紅色)和PCM@NP/C6(綠色)的共定位圖像和分布圖。比例尺=20μm(多細胞圖像),2μm(單細胞圖像)。F)微流體裝置的示意圖。腫瘤細胞在微流控芯片的空腔中培養直至粘附,然后暴露于流動的anti-CD47或anti-CD47-PCM@NP環境,并且在預定時間點捕獲熒光圖像。G)游離anti-CD47充分結合到CD47高表達的4T1細胞表面(a)。與CD47?/?4T1組細胞(c)相比,在4T1細胞存在時(b),抗體從PCM@NP上解離。(用FITC標記抗體,綠色。PCM@NP用DiD標記、紅色)。比例尺=10μm。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D(n=3)。(*p<0.05,**p<0.01,***p<0.001,***p<0.0001;NS表示無顯著性。
參考文獻
0510-80328166
暫無留言